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四川大学学报 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2-06

 点击上方“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可订阅!


马克思主义研究

刘建军

习近平关于“历史交汇”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


赵  姗

互联网舆论场视角下主流话语引导力提升的精准化设计研究


孙清华

引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生活发展——习近平关于教师精神生活重要论述的阐释



文学与文化研究

王晓路

疾病文化与文学表征——以欧洲中世纪鼠疫为例


金衡山

美国文化特征与“软实力”表现


孙  璐

美国的宗教信仰之谜:探析《圣洁百合》中的公民宗教



中国近代史研究

杨天宏,付天星

近代国人对苏俄的认知及其变化——基于民国时期民意调查的分析


成功伟

国家权力、银行资本与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异化


杨卫华

新生活运动与民国基督徒的新国家想象



学术争鸣

刘  平

“白莲教”质疑:无时不在抑或子虚乌有



边疆研究

罗中枢

论主权国家边疆的临界性、边缘性和交集性


丁忠毅

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与整合的特殊使命与着力点选择



人民币汇率研究

高杰英,廉永辉

人民币外汇市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VAR和DCC-MVGARCH模型


陈  忱, 高  然

人民币汇率、信贷约束与金融加速器机制——基于开放经济DSGE模型分析



中国俗文化研究(笔谈)

郑阿财

学科交融:以敦煌文献为基础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张涌泉

数词“百”大写作“伯”发覆


尹  赋

会通雅俗:中国俗文化研究的路径与效果


普  慧

汉语俗文学及其研究的经典化



博士生论坛

张沥元

生态女性主义的多元主体联盟:理论构建与现实挑战


巩大松

“黑人权力”运动之社区济贫:黑豹党“生存计划”探析


本期论文速读

习近平关于“历史交汇”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


刘建军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历史交汇期”概念,既十分重要,又不易把握。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和思想,需要全面考察习近平的全部相关论述。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和不同含义上论述过“历史交汇”问题。其中包含不同文明的交汇,不同历史阶段的交汇,不同发展趋向的历史性交汇,以及人群利益和思想感情的交汇等。习近平对历史交汇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三个问题:一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历史交汇期”,它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接和过渡期;二是社会不同领域中发展趋向的历史性交汇,包括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交汇,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经济发展的交汇,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交汇;三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不同国家的文明、利益、梦想和发展道路的交汇等。习近平对各种历史交汇现象的预见、观察和强调,系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历史机遇的把握。

关键词:

习近平;交汇;历史性交汇;历史交汇期

互联网舆论场视角下主流话语引导力提升的

精准化设计研究


赵姗

摘要:

      舆论议题、议题受众、意见领袖、舆论传导场所等四方面要素构成了互联网舆论场,而主流话语引导力的提升必须抓住互联网舆论场构建的关键环节,包括焦点议题的产生与传播、议题受众的分解与汇流、意见领袖的诞生与交锋、互联网舆论场强弱走向等。当前,互联网舆论场视角下主流话语引导力面临舆论议题断章杂乱、主流话语遭遇解构,传播受众多元复杂、主流价值难达共识,意见领袖引导舆情风向、主流话语主导权力旁落,舆论演化此起彼伏、舆情烂尾和无常感增强的现实困境。发挥主流话语的引领功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从抢占主流舆论议题设置阵地制高点、构建主流舆论与议题受众的传播共同体、加快媒体人与网络意见领袖的协同合作、提升舆论演化动态中的全程化管理能力四个维度,加强互联网舆论场视角下主流话语引导力提升的精准化设计。

关键词:

互联网舆论场;主流话语;引导力提升;精准化设计

引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生活发展

——习近平关于教师精神生活重要论述的阐释


孙清华

摘要: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多次论述和强调有关教师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问题,形成了丰富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观视域下对习近平关于教师精神生活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和阐释,有助于准确把握教师精神生活的理论内涵,明确引领新时代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价值意蕴、目标导向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精神生活;教师;发展

疾病文化与文学表征

——以欧洲中世纪鼠疫为例


王晓路

摘要:

       突发性传染性疾病往往对社会文化影响巨大,其间所形成的疾病文化现象也值得特别重视。因此,人们至今对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的鼠疫或黑死病这一典型的疾病性事件,以包括文学在内的不同方式持续进行着研究和呈现。人们以文学对疾病文化进行表征,其意义不仅是文学主题的扩容,而且可以使之发挥出历史文化功能,亦即读者通过此类阅读在获得审美性体验的同时,有利于提升必备的公共卫生意识。所以,作为揭示人的历史境遇、张扬生命文化的文学书写对于疾病文化的表征,可以使人们重拾对自然的敬畏感并间接地奠定社会文化发展所需的观念基础。这一点有必要在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中予以强化。

关键词:

疾病;鼠疫/黑死病;文化;文学

美国文化特征与“软实力”表现


金衡山

摘要:

      美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是其软实力得以发挥的方式。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吸引力,它来自通过文化表达的价值观念,这是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思想的核心内容。软实力得以发展的基础以及所产生的作用,归根结底在于文化,尤其是文化得以展示的方式和特征,而所谓“特征”是指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种种表现。美国文化的特征,可以从文化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文化与历史和思想发展、文化与政府行为以及文化体制与市场驱动四个方面加以阐释,虽是粗略勾勒了几个线条,但其中涉及的一些内容指向美国文化的核心,有助于理解美国文化软实力产生的路径。文化软实力维护了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这是理解美国文化特征不能忽视的方面。

关键词:

美国文化;软实力;价值观;文化霸权

美国的宗教信仰之谜:

探析《圣洁百合》中的公民宗教


孙璐

摘要:

       一直以来,美国所秉持的政教分离原则使宗教与国家及个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美国的宗教信仰同时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呈现出公民宗教的诸多特点,其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也成为美国文学长久以来关注的焦点。约翰·厄普代克的《圣洁百合》就通过描写一家四代在20世纪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讲述了正统基督教的衰微、爱国主义式宗教的滥用、电影的宗教化崇拜等问题及其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展现出公民宗教在美国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扮演的独特且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

美国;宗教信仰;公民宗教;约翰·厄普代克;《圣洁百合》

近代国人对苏俄的认知及其变化

——基于民国时期民意调查的分析


杨天宏,付天星

摘要:

       巴黎和会召开后,国人对苏俄的认知曾经历巨大变化。由于山东问题交涉失败,基于苏俄“平等待我”的认知,对应“反帝”“反军阀”的现实需要,“联俄”成为多数国人的选择。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初期成长及国民革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其历史作用值得充分肯定。但“联俄”与中华民国“法源”疏离,使时人思考这一外交及政治决策的利弊得失。稍后中国知识界发生“仇友赤白”论争,表明部分国人对苏俄的认知已发生变化。中苏建交后苏俄未能完全履行承诺,导致中东铁路危机,中苏之间发生战争,改变了国人对苏俄的认知,“仇俄”情绪急剧上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加入包括苏联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得到苏联诸多切实的援助,国人的认知才周而复始,逐渐回到“友俄”的轨道。

关键词:

民国时期;民意调查;苏俄崇拜;认同转移

国家权力、银行资本与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异化


成功伟

摘要: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是国民政府行使国家权力重构乡村社会秩序的结果,也是银行资本下乡的产物。随着权力下沉和资本下乡,农村合作社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舍“质”逐“量”、合作社管理者腐化以及农民利益遭受侵蚀等问题。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社偏离了自愿入社、民主管理和互助救济等基本原则,最终形成合作社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

国家权力;银行资本;合作社;异化

新生活运动与民国基督徒的新国家想象


杨卫华

摘要:

       蒋介石夫妇通过为新生活运动打上基督教色彩,并以政治爱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相号召,寻求教会的合作。而基督教会在新生活运动的蓝图中找到了现代国家的理想模型,并高度肯定它改造国民而建造现代国家的价值,同时认同其以传统道德为基础构建现代伦理及精神重建的意义。但仍有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因其政治化和儒家化色彩而与其保持距离。此外,基督教会通过创造性的诠释,重构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世界,合理化基督教会的新运参与,在改善政教关系的同时把广大基督徒纳入国家建设进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将本属于政治运动的新运宗教化,来扩展自身的宗教事业,不过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国家建设。基督教会与新生活运动的关系既体现了社会团体对接国家运动的复杂性,同时也暗示着新生活运动国民改造的困境。

关键词:

基督教会;新生活运动;中国未来

“白莲教”质疑:无时不在抑或子虚乌有


刘平

摘要:

       “白莲教”之有无,原本无人怀疑,但细加推敲,历史上确实有过“白莲教”这一教派吗?则令人难以回答。以杨讷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白莲教”是一个统一的教派名称或是一个通称,虽然在具体表述上存在诸多差异,但总体上认可中国历史上存在“白莲教(派)”。专攻民间宗教史的马西沙否定明清时期存在“白莲教”,认为真正的“白莲教”只存在于元代。荷兰学者田海(Barend ter Haar)分析了自宋至清这一长时段中“白莲教”一词的语义变迁,认为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白莲教”;宋元时期存在具有积极意义的“白莲传统”,在16世纪时被一种新出现的贬义性标签——“白莲教”所掩盖,这一标签成为政府和文人实施宗教迫害的依据,进而也被一般民众所接受。通过辨别传统的、新出的相关观点,可得出结论:如果说历史上确有白莲教的话,那是专指南宋茅子元创立的白莲宗,属于佛教净土系统;后世意义上的“白莲教”,乃明清王朝对于各种主要含有弥勒救世思想的民间教派的攻讦之词,或曰标签性用语;同时,由于传统惯性的原因,用“白莲教”指称那些具有融合白莲宗、摩尼教与弥勒信仰等宗教教义,后来又糅合佛、道、巫术内容(如扶乩)的民间教派未尝不可,但要注意区分“标签”与“史实”、宏观与个案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

白莲教;概念史;宗教迫害;邪教;杨讷;马西沙;田海

论主权国家边疆的临界性、边缘性和交集性


罗中枢

摘要:

       主权国家及其主权、领土、边界和时空表现是框定其边疆内涵、形态和特征的根本依据。临界性(靠近边界并随边界的变化而变化)、边缘性(不断解构和再造的多维度重叠的边沿或前沿)、交集性(诸多要素、关系和势力在其中相遇、融合、共生)交织在一起,凸显出边疆区别于非边疆的显著标志,对于揭示边疆的本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主权国家的边疆在较严格的意义上指靠近边界的边缘性领土;在较宽泛的意义上指复杂矛盾关系所形成的国家主权、利益、能力所及的边缘性场域。从最一般意义上说,边疆是“我”与“他者”既相互区别、冲突、对抗又相互影响、互动、互构的一种场域、关系或过程。抓住了“交汇处”这一规定性,也就抓住了一般边疆概念的核心意蕴。中国特色的边疆学应该把这样的边疆作为完整的对象,进行跨学科、多维度、多层面的综合研究。

关键词:

边疆;边疆学;主权国家;领土;边界

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与整合的特殊使命与着力点选择


丁忠毅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整合乡村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把握不同区位乡村发展的差异性是提升乡村振兴与整合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基本前提。边疆地区乡村的政治地理空间特性,决定了其在国家空间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推进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与整合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与整合长期面临“核心-边缘”“城市-乡村”双二元空间治理结构带来的诸多约束。在国家高度重视边疆治理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聚焦资源、能力、认同和援助四个维度,着力突破资源禀赋不足的瓶颈,激活乡村内生发展能力,强化民众的“五个认同”,并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的积极作用,是在中观层面促进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与整合的重要着力点。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整合;边疆治理; 空间治理;国家治理

人民币外汇市场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VAR和DCC-MVGARCH模型


高杰英,廉永辉

摘要:

          从离、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联动视角分析“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和市场化程度。研究在动态分析框架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和DCC-MVGARCH模型,对2012年5月至2018年12月CNY、NDF、CNH三个市场汇率联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比较“8.11”汇改前后人民币离、在岸汇率联动的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1)“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更具灵活性;(2)人民币汇率定价权可能旁落,政策调节应发挥作用;(3)离岸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市场本身发展。由此提出:(1)离、在岸市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汇率弹性和灵活性;(2)密切关注离、在岸市场关系,保持政策定力与弹性;(3)完善离岸市场并发挥离岸市场作用。

关键词:

“8.11”汇改;离岸市场;在岸市场;汇率联动;VAR和DCC-MVGARCH模型

人民币汇率、信贷约束与金融加速器机制

——基于开放经济DSGE模型分析


陈忱, 高然

摘要:

      将Liu等人关于金融加速器机制的研究推广到开放经济中,构建一个开放经济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并分析汇率冲击、信贷约束与经济波动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贬值冲击会导致房价、投资和产出上升,且只有包含了金融加速器的模型产生的脉冲反应才能与来自SVAR的实证结果较好地匹配。理论分析表明,金融加速器机制在汇率冲击向宏观经济波动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信贷约束程度越宽松,人民币汇率贬值冲击所引起的经济波动越明显;第二,在更加宽松的人民币汇率管理政策下,宏观经济对汇率冲击的反应程度比当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反应程度更加强烈;第三,信贷约束与人民币汇率管理政策的变动在现实中会产生叠加效应,导致汇率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和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应当有序推进内部金融体制改革,以有效提升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关键词:

汇率冲击;信贷约束;金融加速器

生态女性主义的多元主体联盟:

理论构建与现实挑战


张沥元

摘要:

       为促进绿色变革运动目标的实现,作为当今绿色左翼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始终致力于论证多元化运动主体结成统一政治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体来看,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分别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哲学和去欧洲中心主义视角出发阐述“女性-自然-原住民-少数族裔”等边缘化群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将这些主体的从属性和受压迫地位归结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及其父权制文化根基,从而构建了这些主体之间联盟的理论基础。虽然这种多元主体联盟的构建思路丰富和拓展了当今绿色左翼政治动员及其现实进展的时空想象,但它对运动主体多元化的过分强调、对异质性少数群体的过度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这一政治联盟的左翼本质,忽视了各种社会弱势群体、底层民众之间的阶级团结,因而不利于绿色左翼所追求的绿色变革目标的切实推进。

关键词:

绿色左翼政治;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多元主体联盟;历史唯物主义

“黑人权力”运动之社区济贫:

黑豹党“生存计划”探析


巩大松 

摘要: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黑豹党针对都市黑人贫民的生存困境和联邦济贫的不足实施“生存计划”,向黑人免费提供食品和医疗、教育等社区服务。黑豹党从武装自卫转向社区济贫,既有缓和与当局冲突的现实考量,也与其意识形态及“黑人权力”观的演变密切相关。黑豹党社区本位的济贫宣传与实践,有助于消解“黑人权力”的激进性和理想色彩,动员黑人社区各阶层积极参与、形成社区互助的自主济贫机制。社区济贫顺应了为黑人贫民争取经济和社会权利的时代命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产业调整升级造成的黑人贫困问题,增强了黑人社区认同。此外,各派民权组织竞合并存的济贫博弈,共同迫使美国国家福利体系做出某些种族平等化调整。这种现象也为辩证审视民权运动与“黑人权力”运动之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黑豹党;社区济贫;黑人权力;贫民窟黑人




 

欢 迎 关 注 本 微 信 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官方微信平台 SCDXXB-ZSB


    长 按 识 别 二 维 码 


         关  注  我  们



编辑:海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